这个人和这件事我都不熟悉,但是说一点对外企的看法,这也是听在外企工作的人说的。中国人在外企,尤其是这种全球性的大公司,确实存在发展瓶颈。即使达到了一定的地位,比如你可以作中华区总裁,但是不太可能作全球战略决策。这也是很多在外企发展到顶级的人选择离开的理由。因为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战略决策还是最后吸引力的工作。
别的我没有发言权,但对你所说的律师行业说一点看法。如果你选择外国律师所,你永远做辅助工作,比如我身边的律师和香港律师配合做英国仲裁案件的代理,我们的工作就是配合辅助,提供国内的相关规定给人家参考,香港律师才是出庭辩论的主角。如果你选择中国律师所,不仅很快就是主角了,将来也是很有可能作大的。说得更直白一点,你能做到外国律所的合伙人甚至一级合伙人吗?但是中国所,即使是有名的大所,合伙人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一级合伙人也有可能。
但是国外出生的教育背景,或者大学留学背景的除外。不过后者的发展空间也有限,毕竟母语与非母语的影响对一个律师来说,还是很难克服的。
--------------------------------
jj,在外企有瓶颈,我冒昧问一下,当年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叹,其实你的实力远可以做得更高更远,但是限于性别、年龄、还有国籍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发挥到底的。
那么对于这些,jj对我们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哪些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克服,哪些是没有办法的,要学会正视、接受?
=====================================================================================
这是在探春lisa 的博客中我们谈到原惠普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的时候,我提出了对他言论的质疑以后,竹影和小D 发表的一些观点和提出的一些关于“职业瓶颈”的问题。
我还是按照习惯,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职业瓶颈,才能够知道到底职业瓶颈是如何产生的,也才可以知道,我是否曾经有过这个阶段。我查了一下概念:“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或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
那么根据定义可以确定的是,瓶颈效应是一个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所谓的职业瓶颈来自于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你自己觉得卡在一个地方了。而你找不出真正卡住的原因,才会产生困惑。因为找到原因,你就会面对了。那么瓶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你在外企,还是国企,还是私企,只要你的心理产生被卡住的感觉,你就会有职业瓶颈的困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据这个定义,我回想了一下,我也曾经有过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外企,我已经做到了市场总监这个职位。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可是由于我的很多自认为很好的创意和策划总是受到老板的限制,我就总认为他不懂,我也曾考虑过,是不是如果我当了总经理,这个困难就可以成功的跨越?可是众所周知,10多年前的外企,总经理大部分都是老外,最次的也是拥有香港护照的,可以自由进入世界很多国家的,说着蹩脚英语的香港人。那么我当时觉得自己因为国籍问题,限制住了我的发展,我当时想,如果我有了外国的国籍,恐怕我就会有机会去竞争总经理这个职位,我的职业还能有发展空间,因为我觉得凭我的经验和能力加上智慧,我在业内的声誉,我的无数次的策划成功,我完全具备做总经理这个职位的能力和魄力。其实这也是当初促成我移民的一个想法之一。我自认为我遇到了职业瓶颈。我的职业发展“受阻”了。出国以后,特别是经过我再次回到学校学习,我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再回顾自己当时的想法,我理解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瓶颈。因此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所谓自己感觉遇到了职业瓶颈,与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有关,也就是对自己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评估,关键就是能力有限,在同一个领域竞争力不够的客观表现,而自己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的问题,我自以为是国籍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作为一个公司,如果能够本土化的找到合适的人才,他们一定首选本土化,因为可以节省公司资源和资金。这也是后来很多外企公司逐渐操作的事情。他们没有考虑你,一定是因为你不符合他们对这个职位的人的要求。看看现在中国的很多外企都走入本土化了,这与很多人拥有了mba 的知识,符合了外企对这类人的要求,自然就会走小成本大收益的路,所以国籍不是问题。性别,年龄也不是。比如我们曾经关注过的以刘明明为代表的女性外企总经理,她已经50多岁了。如果这个时候,她还梦想当她们公司亚太区的总裁,她同样会产生瓶颈心理。说明她不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了。因为从生理角度上讲,一个50岁的女人和一个50岁的男人,精力体力,心理状态都无法比。50岁的女人正在进入更年期,情绪及其不稳定,因此判断失误出现误差率会极度增加。即使你以前精明能干,可是因为这个自然生理干扰,也会使一个女性的智力,情绪控制力等等下降,造成整体能力下降。所以如果她在这个时候,能够清楚地客观地面对这个问题,不过分的狂想,而是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好。她就已经成功了。她也就没有瓶颈效应了。如同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估的改变。我出国以后因为学习,加上和我家总经理同志经常谈管理问题,我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做总经理的能力。我的财务知识极度缺乏,资金运作能力不强。而且我真正的兴趣也并不是管理,我的思维出发点,是想让自己市场策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并不是真的喜欢管理。也就是说,我当时的所谓职业瓶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本,兴趣认识不足造成的。所以我想是不是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心理过程,比如他们对一个职位的向往,并不是真的对这个职位所要求的能力有了解,而是想当然的觉得自己拥有这个能力,自己也可以做好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并不难做。同时很多男人对于某个职位所带来的权利感和经济效益更觉得有诱惑力,并不是这个工作本身吸引他们去争。那么当他们经过自认为的努力还不能达到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会产生自己遇到了“职业瓶颈”这个问题。那么这不是和我当时的心理发展一样吗?
众所周知在任何领域职业发展都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即使是一个国家也一样。国家主席只有一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总理都会认为自己职业到了瓶颈?这个道理与在公司,单位发展一样。一个公司只能有一个总经理,几个总监或者部门经理,一大堆员工。事业单位一样。一个老总,几个科长,10几个组长,一大堆办事员。这是一种正常的分布,而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是希望往上走的,可是职位注定,越往上,需要的人越少。那么最后靠什么取胜?一定是竞争力。如果一个在竞争中失败的人,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是职业瓶颈,那只能属于对自己认识不足,找客观原因了。
比如外企中,很多3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感叹在外企没有发展,提升的机会少,职业上升缓慢。然后就开始找各种理由,什么国籍,年龄,人际关系,外语等等全来了。比如竹影举的例子,一个在中国接受教育,没有国际市场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了解中国市场,所以做到了中国大区总裁,这个时候如果他把作全球总裁或者亚太总裁当成职业发展方向,照我看就是自不量力了。要知道那个职位是全世界人竞争的,除非他是一个会说6种语言,有过多年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并有多次成功经验,你看他有没有机会?一个做战略决策的人首先就是了解全球的市场,并且拥有在各个市场都工作过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而靠自己自恋般的认为自己不懂也能干。那就不是职业瓶颈了,那属于职业狂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说是遇到了瓶颈,这不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是什么呢?还有比如另外一个例子,香港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对英国法律很了解,并运用了很多年,拥有了很多经验。然而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英国或者香港居住过的中国人,你真的有能力主管与英国法律有关的案子吗?你有经验吗?你能够用英文和英国那边的律师沟通各种法律条款吗?你真的能够深刻的理解他们法律中有些可以灵活运用的关键点在哪里吗?比如没有来过加拿大的人,如果你们不来这里居住,你如何知道你违反交通规则可以上法庭起诉,如果警察不到庭,你就无罪并可以不交罚款不用扣分?所以还是同样的问题,你不能做的事情,一定是因为你自身能力不够,不符合人家要求的标准。这不是职业瓶颈问题,是自身拥有的竞争能力问题。一个人拥有的能力水平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而是市场说了算的。
那么还拿我自己举例子好了。我当初曾经工作过的一个的公司,6个产品经理,2个产品群经理。我们的总监是老外。就我一个女的,其它都是当时和我同龄的男性。我当时33岁左右。而3年以后,我做到了另外一家美国公司的市场总监,年薪30多万的时候。我的这些原来的男性同事中,只有一个产品群经理做到了市场总监的位置。其他的有的自己干了,有的继续做产品经理。继续渴望职业的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年龄不是问题,性别也不是问题,能力和竞争力才是职业上升的关键。很多女性总是妄自菲薄,自己就觉得自己不如男性,觉得连男性都上升困难,自己就更不成了。谁说的?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验证,只要你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只要你拥有一个职位要求的能力,只要你够出色,只要你能够为公司挣钱,他管你是男是女,多大岁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挣钱的人就是人才。而不但能够给企业挣钱,还能够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的人,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成为这样的人才,才是职业上升的本质。
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拥有挑战一个职位真正的能力,那么就不存在职业瓶颈问题。比如很多人总拿学历说事,认为是学历成为瓶颈的根源。那么我老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是大学本科学历,没有国外留学背景,也没有外国国籍。但是他在业内有过多次成功带领一个企业把利润翻倍的经验。因此在大外企面试的时候,那些拥有海外背景,mba等等的,都很难竞争过他。谁会放弃一个有过让企业利润翻倍的人,而去雇佣一个背景很华丽,但是没有成功经验的人呢?因为这个职位意味这公司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谁投资不是为了收益呢?那么这个时候恐怕有瓶颈感觉的不是没有强大学历背景,没有外国国籍的我老公了。
因此要我对现在正在职场拼杀的人,或者将要进入职场的人说。突破职业瓶颈唯一的方法就是客观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让自己在本领域出色。如同竹影的例子,找一个符合你能力的中国律师所,然后发挥自己的能力就会有发展。因为你的竞争能力就这么多。如果你就是一个平庸的人,要学会正视职业金字塔这个现实,承认自己的平庸,然后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也能生活工作的愉快。就怕那种能力不足志气大,心中无底办法多的人。这样的人,因为不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本,同时缺少解决问题的智慧,当自己用了各种自认为很努力的方法,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的时候,就要消极的抱怨自己遇到职业瓶颈了。
假如让我再回到当年,我拥有了这样的对职业的领悟力,那么我的努力方向就是争取做一个本行业内最好的市场总监,不断的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思想,保持与时代同步,不靠经验管理,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因势利导,直到光荣退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